买年货。
□文/摄 本报记者 蔡韬 邢汉夫
在第39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期间,哈尔滨市南岗区商务局联动区内各大型商场,在1月5日至1月27日(正月初六)期间,全面开启“冰雪欢乐购物季”活动。南岗区各大型商场结合各自优势和特点,推出精彩纷呈的系列促销活动,全力打折让利消费者,满足广大市民节日期间购物和娱乐消费需求。
5日,记者在远大购物中心南岗店内看到,商场内人头攒动,市民三三两两在选购心仪商品,各柜台导购热情地为顾客提供服务。“这次活动折扣力度很大,这几天客流量明显回升。”一家女装专柜店员告诉记者。“之前看好了一双鞋,感觉有点贵,这次打完折就能接受了,必须立刻拿下。”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小常以自己满意的价格买到了心仪的鞋。
在松雷商厦南岗店,市民孙女士和家人正在选购化妆品。孙女士告诉记者,之前自己买化妆品觉得找代购便宜,但是麻烦也很多。现在正好有打折活动,所以来选购些化妆品,打算过年时送给家人。
记者走访中了解到,在此次“冰雪欢乐购物季”活动中,各大型商场以打折、满减等优惠活动激发消费者购物热情。其中,远大购物中心南岗店推出的“奈思兔meet you恭贺新春”系列促销活动中,商家为VIP顾客定制了“新年照相机”活动,在大年初一至初六期间,消费者只需花1元钱,即可拍摄“新春记忆”照片,每日限量100个。松雷商厦南岗店推出“何所有优品市集”活动,市集上的非遗手工艺品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我们这次来哈尔滨,不仅去了冰雪大世界,还买到了喜欢的伴手礼。这里的伴手礼颜值高、设计感强,回去送朋友很有意义。”湖南游客王健笑着说。此外,市集上的绿色粮油、营养生鲜、饮料冲调、特色山珍、健康调味、即食佳肴、醇馥美酒、保健食品等也很受市民和游客的欢迎。
杭州市民李浩陪着老父亲15年后重游哈尔滨,看完雪雕后爷俩来到秋林公司购物。“15年前来哈尔滨吃了秋林红肠,我们一直念念不忘。这次来要多带点回去,正好赶上商场促销,刚刚我们还抽到了幸运奖,老爸很高兴。商场很贴心,还提供免费塑封服务,多买也不怕不好保存了。”李浩说。
作为年轻人的集聚地,凯德广场里,很多大学生在此购物、品美食。商场推出的参与各种竞技活动赢消费券活动,引来很多大学生参加。“我们看完冰雪大世界的烟花秀后来到这里逛街,还吃了涮火锅。通过参与商场举行的活动,还赢得了200元美食券,真是不虚此行。”江苏大学生刘莹开心地告诉记者。
想去三、四线城市就业大学生占比呈上升趋势******
《社会蓝皮书:202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发布——
想去三、四线城市就业大学生占比呈上升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联合发布了《社会蓝皮书:202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指出,大学生就业地域偏好明显,想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和二线经济发达城市的大学生仍占大多数,不过这一占比呈缓慢下降趋势。想去三、四线城市以及小县城、基层乡镇和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占比虽然相对较少,但呈上升趋势。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比2022届增加82万人。
高校毕业生倾向三、四线城市为什么会呈上升趋势?对于超千万的毕业生群体来说,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信号?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一、二线城市仍是首选
家住河南郑州的刘燕在大学所学专业属于师范类,正在准备参加当地的教师招聘。她说:“肯定还是想优先考一、二线城市。如果没考上,考离家近的三、四线城市也能接受。”
“毕业生刚走出大学校门,尽管不能全面理解城市等级和职业生涯的关系,但总能判断出在各类城市就业的长短期收益差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政策室副主任魏国学表示,进入一线城市会面临激烈竞争,薪资水平和生活舒适度方面可能并不友好,但可以预期更高的发展上限和更广阔的职业空间,在跳槽或者失业时的回旋余地更大。毕业生到三、四线城市求职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但也存在劳动力市场规模小、制约长期发展空间的局限性。
“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之间做出选择,本质上都是在权衡职业生涯的长短期利弊,并非一线城市吸引力不再。”魏国学坦言。
虽然,在三、四线城市就业的意愿增强,但蓝皮书显示,2021年,想去北上广工作的大学生占比34.1%,想去二线省会城市或经济较为发达的非省会城市的占比39.27%,合计超过70%。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依然倾向于“传统”大城市。
魏国学分析,一线城市资源集聚和配置能力从未停止增长,职场吸引力也在持续增强,加剧了已然激烈的竞争。因此,当毕业生觉得长远的预期收益难以抵消短期竞争带来的损失时,到三、四线城市的意愿就会增强。
以家乡为参照对比城市间就业优劣
家住济南的赵禾马上大学毕业,在找工作的这段日子里,他以家庭所在城市为最低标准进行择业。“除非是公务员外派,不然去别的三、四线城市不如在老家工作。”
不愿离开家乡,是不是代表着这届毕业生更加“佛系”?
“对毕业生而言,没有比老家城市更熟悉的参照系。”魏国学坦言,毕业生离开故土到陌生的城市工作,除了要适应当地环境,还需重构社会网络,在短期可能得独自承担困难及风险,这些事项看起来很微妙,但对个体而言意味着成本,如果就业城市的收益低于家乡城市,远走他乡工作肯定是个亏本的决策,理性的毕业生会尽力避免。
魏国学说:“对比城市间就业优劣的难度非常大,主观性很强,部分结论甚至是道听途说,以家乡为参照进行比较是一种理性行为。”
选择就业城市并非一锤定音
近期,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陆续公布了2022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在这些报告中,高校2022年毕业去向落实率均在83%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盘”稳定,并且呈现出扎根西部的趋势。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到中西部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占比为59.52%,上海交通大学赴中西部就业的学生比例也创历史新高。
和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一致,蓝皮书也显示出近三年的大学毕业生倾向到三、四线城市就业的趋势。2018年,大学生中想去三、四线城市工作的比例为7.29%,到2021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11.77%。
“有几个关键因素对毕业生影响较大,带动毕业生将目光投向三、四线城市。”魏国学分析,城市边际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强度此消彼长,一线城市逐步趋于成熟定性,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释放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速度同步趋缓,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学历等门槛要求提高,求职竞争日益激烈,三、四线城市虽然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但发展速度较快,利好就业并舒缓竞争。
“数字经济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距离和区位对职业生涯的影响。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创造了大量分散在三、四线城市的新就业岗位,毕业生薪资、机遇、发展空间与一线城市的差别并不明显。”魏国学提醒,到何类城市就业并非一锤定音,而是多次博弈。00后等新生代毕业生择业观更灵活,工作转换频率更快,无论一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都不可能快速锁定职业生涯,愿意去三、四线城市就业,也能重返一线城市。
(记者 陈鹏 通讯员 鲁山青)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